|
|||
1.生育与营养特性 我国花生面积种植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均有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山东省,占总面积的22%,河南占20%,广东省种植面积也较大。花生的生育期大多为120-135天,早熟品种会短些,晚熟品种会更长些。花生为豆科作物,有根瘤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素,以供自身氮素营养。花生整个生育期分为苗期、花针期、结荚期和成熟期。花生对氮素的积累量最高,其次是钾,而磷较少。不同的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也有不同。苗期从土壤吸收的氮占整个生育期的4.7%-7.1%;此期氮吸收积累不多,但对花生幼苗生育期很重要,花生氮的供应虽有三分之一来自根瘤固氮,但幼苗期根瘤尚未形成,不能从空气中固定氮素,全靠土壤供给,此期土壤如缺乏易被花生幼苗利用的氮,不仅对幼苗影响严重,对整个生育期也有危害。花针期,此期既发根发棵,又开花下针,需从土壤中吸收大量氮素,早熟花生吸氮占整个生育期的58.4%,晚熟花生占33.5%。结荚期:此期叶中的氮素向花荚中转移,也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氮素。早熟花生吸氮占整个生育期的23.7%,晚熟花生占53.8%。饱果成熟期,早熟和晚熟花生吸收氮素占整个生育期的10%。苗期吸磷占花生整个生育期总量的6.8%-8.2%,花生生根发芽后,首先消耗种仁中的磷,种仁中的磷消耗尽时,即到了“断乳期”,此时正是花生磷的营养临界期,此时缺磷带来的后果,即使以后有充足的磷供应也不能消除。此时吸磷量虽少,却非常重要。花针期:吸磷速度直线上升,早熟花生吸磷量占花生整个生育期总量的58.0%,晚熟花生占20%。结荚期,早熟花生吸磷量占花生整个生育期总量的15.5%,晚熟花生占64.7%,达到吸磷高峰。饱果成熟期:早、晚品种此期吸磷量占花生整个生育期总量的10%。由上可见,尽管早、晚花生吸磷高峰到来的时间不同,但高峰期的吸磷量占花生整个生育期总量的60%左右,这种现象在其他作物不多见。这样我们对花生磷肥的施用,既要满足苗期即磷的营养临界期的需要,同时必须注意满足其吸磷高峰的需要。花生吸钾与吸氮的规律基本相同,即“两头少中间多”。实验证明,一般亩产花生250-300千克的情况,每生产100千克荚果需吸氮5.0-6.0千克,磷0.9-1.14千克,钾2.0-3.3千克,N:P2O5:K2O=1:0.18:0.49。如果亩产300千克,荚果吸收氮17千克,磷 2.施肥技术 施肥原则,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主,适当追肥。 (1)基肥:施用腐熟好的农家肥或亿丰源有机肥(13-7-10)为主,配合一定数量的复混肥。既能养地又能壮苗,及供给花生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用量每亩1000 (2)追肥:地力薄弱基肥少的土壤应追肥,每亩施亿丰源有机–无机复混肥(13-7-10)15-25千克或复合肥10-15千克。黄淮海地区在夏季多雨季节,易出现黄苗现象,应及时喷施0.2-1%的硫酸亚铁溶液1-2次。对花生施用微量元素肥料效果最好的是钼肥和硼肥。钼肥用钼酸铵浸种、拌种、根外喷施均有较好的增产效果。 (3)适宜的养分形态:北方花生可用硝态氮、铵态氮,南方花生气温高、雨水多,硝态氮易流失,用铵态氮好。北方磷要以水溶性的为主,南方可用枸溶性磷,酸性较强的土壤可用磷矿粉。钾可用氯化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