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什么强调深层施肥? 前面已经谈到,施用于水田土壤的氮素化肥,能为水稻吸收利用的有30%-50%,利用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引起的脱氮损失。深层施肥是将铵态氮肥深施于水田土壤还原层,受硝化作用影响小,以铵离子形态为土壤胶粒所吸附,从而减少渗漏。同时由于缺乏反硝化作用基质的,还可以减少脱氮造成的气体损失。因而深施比表施可以大大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为什么强调不施大头肥? 大头肥是一种以重施分蘖肥为主的施肥体系,将总施氮量的大部分作为分蘖肥,后期一般不再施肥。在寒冷稻作区施用大头肥对保证水稻能够获得一定产量曾起到良好作用。但当氮肥用量明显增多后,如仍沿用这种施肥方法则极易诱发倒伏和病害。特别在低温年份前期氮肥施用量过大,多导致生育期延迟,从而加重冷害的发生。因此,目前在水稻栽培水平高的稻区和施肥量较高的稻区一般不提倡施大头肥。 怎样施好分蘖肥? 北方稻区水稻生育期比较短,为充分利用热量资源,促进分蘖的早生快发,强调施用足够数量的氮肥、磷肥作基肥,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施用分蘖肥。减少分蘖肥比例是北方稻区高产栽培发展的趋势。氮肥施用量增多之后,如仍沿用以往重施分蘖肥的方法,则极易引起无效分蘖提高、植株生育过分繁茂、叶片披垂重叠遮荫等后果,而且叶片含氮量过高,还会阻碍以氮代谢为主向碳代谢为主的转移,有可能延长营养生长而推迟出穗期,这些都不利于增产。因此,分蘖肥的数量一般可占总施氮量的25%-35%。在严重缺磷土壤上或容易发生稻缩苗的田块,追施质量高的磷肥,如磷酸二铵或三料磷肥有显著效果。在缺钾的水田,分蘖期施用氯化钾或硫酸钾每667平方米5-7.5千克,也有比较好的作用。关于分蘖肥的施用日期,一般早载的可在移栽后5-10天内进行,随着移栽时期的推迟,分蘖肥日期应逐渐缩短。对分蘖肥的施用不均或补苗部分生长较差的三类苗地块,还可以重点施用调整肥。调整肥不宜过大,每667平方米平均不宜超过5千克。 怎样施好穗肥? 穗肥既能促进颖花数量增多,又能防止颖花退化。在基肥和分蘖肥比较充足的前提下穗肥不宜在穗分化始期施用,因为此时施肥,虽然增加枝梗和颖花数,但亦能助长基部节间和上部叶片的伸长,群体过大恶化光照条件,引起倒伏和病害的发生。对于大穗型品种,还会因颖花分化过多,导致结实率降低。剑叶抽出时正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基部节和叶片伸长趋于稳定,即使氮素浓度较高,亦不会造成株型恶化,因此穗肥在抽穗前15-18天施用较为适宜。施肥量不宜超过总施氮量的5%-8%,如果水稻长势过于繁茂或有稻瘟病发生的症状则不宜施用穗肥。 怎样施好粒肥? 粒肥有延缓出穗后叶面积下降和提高叶片光合作用的能力,有增强根系活力,增加灌浆物质,减少秕粒增加粒重的作用。但粒肥施用不当则可引起贪青晚熟。因此,粒肥的施用一般是在安全抽穗期前抽穗或生长后期有早衰、脱肥现象时才能施用。粒肥应在齐穗期至齐穗后10天内施用,施肥量应根据水稻长势和叶色浓度来确定,一般土壤肥力高、前期施肥充足、水稻长势良好的岛田不宜追施粒肥。 为什么要根外追肥? 水稻除根以外还可以通过茎叶吸收养分,而且肥料利用率较高,这种通过非根系吸收营养的现象就是根外营养。向根系以外的营养体表面施用肥料的措施就是根外追肥。根外追肥不但可以较快地被茎、叶吸收利用,避免养分被土壤固定及脱氮的损失。水稻后期根外追肥,可有效地缓解后期根系衰老,肥料供应不足的矛盾,从而延长中部叶片寿命,加强上部叶片的光合功能,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形成与积累,促进早熟,增加千粒重,达到增产的目的。 根外施肥的种类:不是所有的肥料都能适用根外施用,不适合根外施肥的肥料有:不溶于水的化肥,如钙镁磷肥;具有挥发性氨的化肥,如氨水、碳酸氢氨;含有毒物质的化肥。尿素是中性有机物,易被水稻茎叶吸收而又伤害极少,特别适用于根外追肥。追肥30分钟后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即有增加,5小时后可发现吸收50%左右,最后可吸收90%左右。 根外施肥方法:根外施肥通常是在齐穗期至灌浆期喷施,其作用与粒肥相同,如果缺氮以选择尿素为易,喷施浓度在1.5%-2.0%为好。如果是磷、钾不足,可选择0.5%磷酸二氢钾+1%尿素。微量元素浓度在0.1%-0.5%左右为易。喷施时间最好在下午或傍晚无风的天气进行。 冷浸田施肥应掌握哪些要点? 这类稻田的特点是水分过多,空气过少,土质冷凉,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所以有效养分含量极低,并因常处于还原条件下,水稻根系生育不良,致使前期生长十分缓慢,分蘖少。后期则随气温的上升,有机质矿化迅速,又易促进水稻过量吸收养分,使植株猛发徒长,诱发稻瘟病和延迟出穗影响产量。因此,凉浸田施肥要掌握的原则是:早追施返青肥,适当控制后期施肥,防止贪青晚熟及成熟度低;增磷补锌,冷凉条件下水稻吸收磷受阻,因此要增加磷肥的施用量,同时补充锌肥。 盐碱地种稻施肥上要注意哪些问题? (1)以增施有机肥为主,适当控制化肥施用。有机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可增加土壤对有害阴、阳离子的缓冲能力,有机肥又是迟效肥,其肥效持久,不容易损失,有利于保苗、发根、促进生长。盐碱地施用化肥量不宜过多,一般碱性稻田可选用偏酸性肥料施用,如过磷酸钙、硫酸铵等。含盐量较高的稻田可施用生理中性肥,以避免加重土壤的次生盐渍化。盐碱地施用化肥应分次少量施用。 (2)增施磷肥,适当补锌。磷的有效性与土壤酸碱度有密切关系。土壤pH6-7.5的范围内速效态磷较多,pH大于7.5时则形成难溶性磷酸钙盐,速效磷量降低。pH小于5.5时由于铁、铝对磷的固定作用,速效态磷量也降低。盐碱地开发种稻后淹灌30-50天土壤pH由8降到7.0-7.3,因此有效态磷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仍低于非盐碱地土壤淹灌后磷的含量。因此,盐碱地水田要增加磷的施用量。在内陆盐碱稻区缺锌比较普遍,容易产生稻缩苗,所以盐碱地水田区要适当补锌,采用底肥施用或插秧大时蘸根的方法。 (3)改进施肥方法。盐碱地氮的挥发损失比中性土大,深层施肥肥效明显高于浅表施肥。因此,改进盐碱地施肥技术一是应选用颗粒较大的肥料,以减少表面积与土壤接触,二是多次表施改为80%作为基肥深层施肥或全层施肥,20%作为穗肥表施。 |
|||
![]() ![]() |